愿蝉鸣夏日

来源:景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06/04 17:52:21     作者:王秀才

记得小时候,听到一句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蝉声,是夏天里,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蝉又名知了,无量山森林河谷,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鸣唱也各有特色,夏秋两季,它们演奏出天籁交响乐。炎热干燥乏味的夏天,蝉鸣阵阵,总是送来丝丝清凉惬意。

蝉幼虫在地下存活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生活多么艰辛和漫长,又有几人能知、几人能解。

古人以为蝉居高枝吸风饮露,而我一直以为,蝉鸣叫一天,又渴又累,趁夕阳西下,到河边、小溪或池塘喝水解疲劳,其实,古人和我都错了。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一根细长的硬管,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地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蜕壳时,一般会选择黑夜、阴雨天,因为蝉蜕壳需要潮湿的地方,不然会缺水而死。那么,黄昏过后,蝉到水边,是为完成一次华丽蜕变,不料却成了一次劫难。

我在童年时就听父亲说过,蝉会在黄昏后,到池塘边扎堆,我家在无量山下、澜沧江边,那里有上百亩沙滩,沙滩旁有两个龙潭,夜幕降临,“大扬知了”就去潭边聚会。那个年代,乡村虽然食物困乏,往往三月不知肉味,但是很少有人趁蝉之危去捕食它。

古人爱蝉,今人也爱蝉,但是古今之人爱蝉迥然不同。唐朝虞世南、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都是多情人,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柳永“寒蝉凄切”,是伤别人语。

古人爱蝉,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听其鸣唱,达到物我互释。而今人爱蝉,是爱其肉身,可以酌酒品尝。夏夜,河谷、塘边,星星点点闪烁飘忽,小时候绝对会认为是鬼火。可那不是鬼火,而是捕蝉人贪婪的灯光,那不是给蝉指引光明,而是将它引到油锅烹炸。受捕食最严重的是一种因鸣叫声而得名“锅呛”的知了,很多地方,几乎听不到鸣叫了,到了亡族灭种地步。据说,有些地方,等不到蝉蛹出土,掘地三尺,“竭泽而渔”。

蝉究竟犯了什么滔天重罪,竟然要受下油锅如此酷刑,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中六个新风尚里第四项中倡导:“革除陋习合理膳食。倡导健康文明饮食,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生肉、草乌等陋习,少食腌肉腌菜等腌制食品,普及识别有毒野生菌知识,树立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饮食新风尚。”粗略一看,“革除滥食野生动物”也赫然在列,蝉虽然是昆虫,也算是一种动物吧。

蝉鸣即禅语,愿蝉鸣夏日,许蝉联秋风。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