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享清正家风

来源:市委巡察组     发布时间:2021/08/03 16:16:00

非常喜欢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出版的散文集《我们仨》。翻开这本回忆录,杨绛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1953年到1998年63年间的家庭生活历程。“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个部分三个标题让人感受到亲人之间生离死别的沉重和忧伤。

1997年和1998年,92岁高龄的杨绛钟爱一生的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孤身一世的她回望人生,在最后的岁月里孤单前行,恬静地度过生活中的每一天,她用动人的笔触把这个家用平实的文字展示在我们面前,回忆那些快乐而艰难的岁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三口之家,感受家庭的温情和爱。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只配做我们的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绝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自己无法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窝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儿,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的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有时我们夫妇也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儿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一个书香之家携手走过的63年,起起落落看尽世间烟云。1938年,博览群书的钱钟书和杨绛带着1岁的女儿钱瑗海外学成归来。回国后时逢战乱,社会动荡,但在杨绛的回忆录中,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关心扶持,那段艰难的岁月却是最幸福的时光。“文革”期间,全家人东躲西藏,在北京师大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钱钟书完成了巨著《管锥编》,杨绛翻译完成了《唐吉可德》。同时,女儿钱瑗也耳濡目染,勤学成才,传承书香,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杨绛写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坚强的背影,心里满是凄凉和哀伤,站在人生路上回望,给世人留下对家庭、对亲情、对人生的感悟。2016年5月,杨绛先生离世,享年105岁。她曾在书中写到:我们仨走散了,剩下我一个,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因为有我们仨,从此,他们一家再无生离死别,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手捧《我们仨》,在情真意切的字里行间,我重新解读着家的含义,默默思考着我们要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儿女?怎样做人?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我们如何深情的活着?《我们仨》就像焦渴时的清波,浇灌着人们的心田。本书出版后,风靡海内外,目前再版册数达到了100多万册。

每每翻开《我们仨》,静享字里行间的书香时,仿佛听到这位百岁老人向每个家庭的父母和儿女娓娓诉说着她的人生领悟,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以平和的心态享受宝贵的家庭时光,愿我们每个人,真正品味幸福的含义,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对家的意义有一个更温暖更深刻的领悟。

生活中,有的人每天沉迷于灯红酒绿,为功名利禄明争暗斗,和不相干的人应酬,甚至背叛家庭,伤害亲人,不懂得珍惜身边最平常的人和事,总认为亲人会永远守候在自己身边,殊不知蓦然回首时,亲人已经离去,人生只剩归途……

爱家就是爱国,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家和爱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让我们珍惜和感恩生命中的遇见,静享与家人共度的平淡温馨的每一天,坦然走过幸福人生!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