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艰苦的环境,枯燥难熬的日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写诗的冲动。在强边固防突的日子里,产生了很多守边诗歌。我认识的罗杞而、吴勇聪、张富春、苏然、张琳、金敏、曾永泽、纪明良、赵汉荣、肖翔等好几位作家朋友也参加了守边工作,并看到了他们的守边作品。
微信的方便快捷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提高了作品传播速度。在各种微信平台,看到好多不认识的人创作发表的边境抗疫诗歌。有句很时髦的话:“到了边境,大家都成了诗人。”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当年的解放军里,为什么到边疆后会出现那么多作家诗人,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名篇佳作。
本人一开始也没有准备要写点什么,只想着用心去完成这次强边固防工作任务,因为多年来写了太多的东西,退二线后,只有到了非写不可的时候才会去写。
几天后,对守边生活有了一些感受,有时也会有想写点东西的感觉,但那里并不具备写作的条件。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前打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下当天的流水账,也会偶尔在手机上写下几句话。这些话多数是一些民歌体的顺口溜,没有古体诗那样严格的平仄韵律。
队友王伟锋当过兵,又是我们的联络员。他想把卡点工棚弄成有点文化味的地方,开初领着年轻队友唱歌录视频,后来又让我写对联,再整一首诗朗诵。我应约写了一副对联:“南卡江奔流不息入海洋,纪检人顶风冒雨守边关。”横批是“同心抗疫”。并写了一首《我们用忠诚筑起铜墙铁壁》给他,大约24句,后因种种原因,这些作品都没有使用和外传。
回到家中再次翻看手机里的顺口溜,不觉好笑起来,守边时的一些情景又在脑海里闪现。“南卡江畔橡胶林,坡陡林密路难行。恰逢雨季连绵雨,满头汗水似雨淋。”
“深夜雨声敲板房,南卡江里涌急浪。天然屏障难穿越,心中警惕不敢忘。”
“三步难作两步行,步履蹒跚过胶林。强边固防责任大,老当益壮步不停。”
“本是寻常一村民,守边需要当民兵。南卡江畔穿梭过,阿佤汉子变雄鹰。”
“阳光初照橡胶林,风和日丽山雀鸣。南卡江水眼前过,上坡下坎查险情。”
“一江经两国,两岸美景多。人在江边走,耳畔闻佤歌。”
“凌晨梦正酣,胶农早下山。树上半碗液,日出汗不干。”
队友李政、叶国勇等人也有感而发,写了几首诗。第二批队员积极性更高,创作分享了好多诗歌。这些边地诗草,先不说有多高的艺术水平,能记录下艰苦环境里的不同感受,也属难能可贵。
不经常写诗的我,对《富岩的雨》也有感而发。
“富岩的雨/出国从来不用办护照/来时不用做核酸检测/走时不用留下电话号码/她尽管任性地来去/用不着反复扫码。”(苏贤益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