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情 ——守边生活随记之八

来源:市纪委监委政策法规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12/22 15:33:00

wenh.jpg

之前我对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历史,民族习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在书本上了解的多一些。当然也听在少数民族地方工作和生活过的朋友谈起过,熟人中也有少数民族同胞。

但这次守边住在佤族同胞聚居地,与当地佤族兄弟朝夕相处,算是对佤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到卡点住处,第一次看到10多位佤族兄弟冒雨为我们搭建工棚开始,我就对当地佤族兄弟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与佤族同胞相处,这次是时间最长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这次因为住宿条件关系,虽然混编在一起同劳动,但没有同吃同住。不过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完成同样的任务,彼此还是建立了深厚友谊的。

在与民兵们商量如何配合做好守边工作时,民兵队长岩格斗说,因为路程远,巡逻道路比较危险,市突击队员就按照镇里的安排,参加白天的巡逻,晚上驻守在卡点,边境线上的夜间巡逻,由当地住在小卡点上的民兵负责。

我们每天出去巡逻,都要到各自责任区的卡点与当地值班民兵们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当地民兵们表露出来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备受感动。他们说:“现在国外疫情很严重,你们都来帮助我们,我们自己的家我们不守好,咋对得起共产党和国家的关心。”

有时候,我们的菜多了,我们就分一些给民兵们,他们都很客气,每次都是反复推辞。有时我们巡逻回不到住处吃饭,就跟他们吃,吃完后说付点伙食费给他们,他们也坚决不要。

这次守边,我也真正看到胶农们的辛苦,他们凌晨三点左右就要起来,带上头灯,为防蚊虫叮咬,裤带上挂一个点着蚊香的灭蚊器。那里的橡胶林多数都比较陡,割胶工作充满艰辛,特别是遇到下雨,天不亮衣服就湿了,刚流出的胶汁进水后,质量受到影响。

我们驻地的那家胶割得好,人也很客气。早上我们起来做早点,请他们跟我们一起吃,他们都一再推辞。后来我们就不叫他们来吃,煮好后直接送到他们割胶的地方,他们还是觉得不好意思。

他们唯一给我们提出来的就是我们不要的菜叶和剩汤剩饭能不能收集起来给他家留着。我告诉他们,这要感谢你们啦,我们正愁着这些东西不好处理。之后他们拿来一只塑料桶,每次我们把可以喂猪的剩汤剩菜放在桶里,把菜叶放到单独的塑料袋里,他们来割胶时,用另一只有盖子的塑料桶背回去。

我们去巡逻时,有时会自带一些小面包、饼干之类的干粮,主要考虑回来迟了可以在路上充饥。有时遇到巡逻的民兵和看到割胶的胶农,我们也会把干粮分给他们一些,但他们都非常客气。

回来后我与本单位的佤族同事张正科讲起这些事时他说:“可能是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回报你们。”

这使我想起,在我们驻地割胶的那家女主人反复对我们说:“胶地里的南瓜藤、滴水芋你们都可以拿来吃。”

他们不知,我们也给队员立下过规矩,胶地里的芭蕉、南瓜藤、山药藤、滴水芋等胶农种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去拿。我们工棚边的坎上种着的一大片红薯藤长得非常好,经常有来人问:“为什么不掐来炒吃?”

我们说:“我们不喜欢吃红薯藤。”在搭建工棚时,损坏了好多,后来我们帮他们补种上。红薯藤长得很好,经常伸进工棚边的路上,过一段时间我们又把它理回去。我们离开时,红薯藤长势非常喜人。

与我们最熟悉,也是接触最多的是班高村民小组长岩格斗,同相村民小组长岩格嘎、英格龙村民小组会计岩湾等,其他好多合作过的同志,有的叫不准名字,因为佤族兄弟的名字中基本上都带着一个“岩”字。

岩格斗、岩格嘎这些佤族村寨的领头人,在村民中很有号召力,边境巡逻、抢险救灾、搬运物资、搭建工棚、挖路砍树,只要他们一声令下,不管是下雨日晒,还是道路泥泞,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去做,没有半点等靠要的思想,让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返回单位上班已经好长时间,还有好几位同事经常提起与那些佤族同胞融洽相处的日子。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个月的守边工作,但突击队员与当地佤族同胞已经建立了深厚情谊,在边境线上筑起一道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文/图  苏贤益 王伟锋 || 责任编辑 茹婷婷)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