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因为爸爸是家里的小儿子,所以我拥有了出生在40、50年代的大伯、姑妈和60、70、80年代的哥哥姐姐们,我们家的故事跨越了几个时代,但我们家的“无字”家训却从未褪色。
我的爷爷出生于1924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石膏井人,民国时期高中学历,是当时村子里学历最高的先生,写得一手不俗的毛笔字,过年时常常在村里无偿写春联,谁家外出的孩子写信报平安,家人都找爷爷念信、代写回信。爷爷为人温和谦逊,最重礼节礼仪,村里有人娶亲都会请爷爷做媒人。爷爷算盘打得特别好,新中国成立前,在石膏井盐厂司职财务,一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普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享受离休老干部待遇。爷爷一生坎坷却从不言苦,他积极乐观总是面带微笑。回忆艰难的日子,他总和我说要感恩共产党的好,感恩毛泽东、邓小平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爷爷虽不是革命者,却是历史的见证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对我开展了最深刻的“入党启蒙”。
我的四姑妈出生于1954年,儿时因口齿不清常被人嘲笑是“四哑巴”。姑妈没有读过书,不识几个字,却靠着卖米线、卖快餐养育了四个儿女,培养了两名教师。我儿时的寒暑假都在姑妈家度过,跟着哥哥姐姐们爬树摘果下河摸鱼,天真无邪的时光里却总是记得姑妈忙碌的背影。从凌晨五点起床磨米浆,到晚上十点我下了自习,姑妈就像陀螺在厨房不停旋转。姑妈家的生意总是红火,这完全取决于她的“生意经”。农村的家庭多是贫困的,孩子正值长身体的年纪吃不饱是常事。姑妈总是给小个子的学生多打一点,叮嘱他们多吃才能长高;对花光生活费的学生,她总是一边“骂”他们不懂规划乱花钱,一边又盛满一碗饭菜递过去,虽然她都用小本子记着,但谁又知道那么多年她是不是真的把钱都收回来了。姑妈说这辈子,自己可以没文化,却不能让儿女没文化,虽然生活艰难却用尽全力供养子女读书,哥哥姐姐们的成才路上浸透着姑妈的汗水,学生的成长路上也飘散着姑妈的“人情味”。
我的爸爸出生于1965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兄弟姐妹中的顶梁柱。回忆从前,爸爸说,年幼时家里条件艰苦,奶奶拉扯一家子非常辛苦,每天哥哥姐姐都要带着他翻几座山才能走到家里的地,地不大而且非常贫瘠。天气炎热只能脱了衣服劳作,火辣辣的太阳灼伤了后背,因为没钱买鞋,光脚干活总是被扎到出血。当时的爸爸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走出大山,要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1985年,爸爸考上了思茅农业学校,学习茶叶专业。虽然走上了未曾想过的道路,但爸爸始终牢记爷爷的教导,勤恳工作,精于钻研。我的童年与茶叶为伴,田间、加工车间都是我玩耍的好地方。
那时的我不知道爸爸到底是做什么的,开垦茶地、插苗育种好像和种地没什么区别。可后来我才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年轻时开垦的基地,培育的茶苗,修剪过的枝叶都是爸爸成为职业茶人的第一步。与爷爷的温和不同,爸爸总是一脸严肃,我还没有灶台高时爸爸就让我站在凳子上学炒菜;我第一次骑车摔跤哇哇大哭时,他站在原地命令我自己站起来。与对我的严格不同,爸爸对爷爷奶奶尤其孝顺,即使家里条件有限,饭桌上也从不缺爷爷奶奶爱吃的饭菜,生病住院时也总是忙前忙后从不缺席,无数次爷爷在鬼门关徘徊,是爸爸的坚持将他一次次唤醒。儿时的我赌气,觉得爸爸不爱我,2013年我怀揣着梦想,带着2000元踏上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师梦想的旅程,当我放下行李来不及思考便接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通跨国电话,是爸爸。多年后,我已记不清爸爸说了什么,但我清楚记得爸爸的啜泣声,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在成长的路上,爸爸一直扮演着那个目送我离开的人,他教我独立自主,敢想敢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父爱无声却尤为深沉。
我叫云燕出生于1990年,爷爷说,燕子能翱翔天际是一般的燕子,能直冲云霄的燕子才是有真本事的燕子。然而我的人生才“起飞”就遇到了困难,高考失利让我耿耿于怀,值得庆幸的是我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四年,无数次想要放弃时,我总会鼓励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唯有自己不够坚持,最终我考上研究生。2014年我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走出校园,也在泰国找到了心仪的教师工作,但因家中变故我选择回到家乡,于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起飞”也遇到阻碍。后来的我,仿佛看不到光,虽然心中依然坚持着成为教师的理想却没有了舞台。爸妈不断鼓励我,没有舞台就自己创造舞台,于是我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培训班。在1300多个没有休息的昼夜里,从一个学生到几十个学生,我一刻也不敢停歇,是这些孩子的喜欢和家长的信任托起了我成为教师的理想,是他们让我始终走在教育的道路上。2018年我的人生迎来了第三次“起飞”,进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工作,我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虽然也曾为工作失误而悄悄流泪,也曾为把工作做好加班到凌晨,但我始终觉得与梦想相拥的日子是幸福的。从小到大,虽然家里几代人都不曾抱怨一路走来的艰难困苦,但他们的不易我都看在眼里。今天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几代人的辛勤与汗水,生活总会跌宕起伏,却不能失了那颗初心。
我的家庭,没有文采斐然的家训,唯有身先示范的教导。受爷爷影响,我现在已经是一名11年党龄的党员了,他曾经引导我走的路,如今我也同样引导学生在走。曾经姑妈的“人情味”,也让我始终心系学生。在爸爸教育下独立坚强的我,立志成为一名像灯塔一样的老师,看似不显眼,当学生的船儿在海上迷失时,我永远在目的地照亮大海,发射信号让船儿一点点朝目的地靠近。不做鲜艳的花,不做娇嫩的草,只愿为一灯塔,永远守护在知识的海洋,给学生送去光芒,陪伴小船前行。
(作者: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 左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