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变 筑梦新时代——“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心得体会文章

来源:墨江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9/08 17:13:00

我家祖孙三代和墨江都很有缘,因为都来过墨江,对墨江的变化有很深的感受。我的外公、我的父亲,再到我,三代人见证着墨江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

我的外公二十岁的时候来过墨江,那时候外公是地主家的长工,要帮地主家买卖货物,经常都要赶着马帮走南闯北,所以外公也经常来墨江拉茶叶,从我家老家走到墨江,那是上千里的路程,外公一年总要走几个来回,所以外公的脚都走成了扁平足,他是跟着马帮,沿着茶马古道走过来的。那条蜿蜒的茶马古道,马铃声悠扬,外公一步一步地走进墨江,走过碧溪。外公说,那个时候的墨江还很穷很落后,巴掌大的城市,人多地少,很多人都是没有饭吃的,大多数人都是住在大山里,交通闭塞。基本处于无电状态,没有电,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哈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数墨江人都住在漆黑的草房里,哈尼人家里做饭都是在火塘边,由于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哈尼人家里的用具,木料,墙壁都被熏烤得漆黑瓦亮,好似涂了一层黑油漆。外公说哈尼人的家实在太漆黑了,很多家牲畜都跟人住在一起。他们总是尽量减少住宿的天数,采购完茶叶就赶着回去。外公还是沿着茶马古道走了回去,走回了家乡,他说还是家乡好,有水有地。家家住的都是大瓦房,窗明几净的。连灶台也都是干干净净的。牛也都住在牛圈里,不脏也不臭。那时的墨江是七十多年前的墨江。

我的父亲也是二十岁的时候来过墨江,那时候他是坐汽车来的,但是那时一天是到不了墨江的,都要两天时间。父亲说,那个时候的墨江还是很穷很落后,他们坐在饭店吃饭,要了一碗红烧肉,身后站满了五六个小孩伸着手看着他们,他们只好把肉都给了那些小孩。那时的墨江食物相当匮乏,很多人都要去挖野菜,解决因粮食不足而吃不饱饭的问题。平时基本上都吃不上肉。在春节期间,大部分人家还会磨豆腐,“黄煎豆腐抵腊肉”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墨江还缺水,很多人半夜三更就要去挑水。去晚了,就挑不到水了,有时一家人只能用一盆水洗脸洗脚。父亲还是坐着汽车回了家乡,他说还是家乡好,衣食无忧。父亲六十岁了,那时的墨江是四十年前的墨江。

我二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墨江,我也是坐汽车来的,但是昆明到墨江已经修通了高速路,我四个小时就到了。墨江是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通向省城及内地的交通咽喉,是通往东南亚的重镇,是昆曼国际大通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北回归线穿城而过,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被称作“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大街小巷,一尘不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卫生城市。全县村通电率达100%。结束了哈尼人以往用火把、油灯照明的历史。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的房前厨里,哈尼人永远告别了用水难的问题。现在的人们天天吃肉,天天“过年”,已经到了讨厌吃肉的地步。我们的生活从为吃饱饭而发愁,到民富物丰,再到科学发展、注重营养。这个“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发生了巨变。

我眼中的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是巨变的时代,从祖辈、父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便是接过了责任,新征程催生新使命,新形势提出新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愿意努力练就真功夫、硬本领,在纪检监察工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以更坚定的步伐在监督执纪、反腐肃贪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创造并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新时代。(曹春雁 || 责任编辑 茹婷婷)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