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火塘

来源:景东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11/22 17:53:00

夜色渐浓,火塘里柴火噼啪作响,火苗时不时窜起,三脚架上的铜壶烧开的水滋滋冒气,亲人们围坐在火塘边闲聊,孩子依偎着大人,静静听大人说话,闪烁的火苗像一首催眠曲,把孩子们心底的瞌睡虫轻轻地挠动起来,然后沉沉睡去。

这是我关于乡愁最清晰的记忆。

儿时,火塘是最温暖最神奇的一个存在。

鸡叫三更,大人们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了。母亲打开灶房门,走到火塘边准备烧火,八九分钱一盒的火柴,母亲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舍得用的。她俯下身扒出昨晚用灶灰捂好的火炭,撒上一把干松叶,拿过旁边的火通一劲儿吹,直到火苗点燃干松叶她才慢慢加入柴块柴骨头。

火烧着了,母亲拿出大锅放到火塘里支着的三脚架上烧水,准备煮猪食。去剁猪菜前她还不忘记把铜壶灌满水在火塘边温着。

天还没亮全,阿爷就拿上镰刀背着竹篮出去割牛草了。家里的两头牛,全靠阿爷侍弄。父亲则带上砍刀和背架去山里砍柴,准备第二天的柴火。

等母亲侍弄好牲口,才回到火塘边准备一家人简单的早点。等火塘里的火烧旺了,母亲拿出铁锅支在三角上,割一点板油放到铁锅里炼了又炼,待油渣香了起来,母亲才不疾不徐地提起铜壶里的水倒入铁锅,开水在铁锅里沸腾着,我和弟弟眼巴巴地等着母亲煮挂面。待阿爷和父亲回到家来,母亲才将挂面放入铁锅中。挂面煮熟了,母亲端出自己做的豆酱,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塘边,开始吃挂面。

火塘的火一般情况下是不熄的。八九十年代的日子还很清苦,每一分钱都得紧着花,农村人总是得计划着在什么地方省一点钱。这种节俭在火塘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早上用好火塘,阿爷就会趁着火炭还旺,轻轻用灶灰把火炭捂起来,不让火种熄灭。这样,等中午要用火了,把灶灰扒开,用容易着火的引火柴一引,一颗火柴就省下来了。

一日三餐离不开火塘,取暖也全靠火塘。天冷的时候,阿爷拿走三脚,把树林里捡拾来的大树根搬到火塘,大树疙瘩不会燃起旺盛的火,而是一点一点着起来,给人热乎的感觉,又不会烫得想远离火塘。

火塘旁边是有床铺的,用草帘子铺成的简易床铺,因着火塘不曾熄灭的火而保持着不同于其他床铺的温暖。我家火塘旁边的床铺,还因为阿爷习惯用烟锅抽旱烟,所以有淡淡清香的草烟味。夜晚最有意思的事情,便是躺在温暖的火塘旁边,听阿爷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学唱阿爷教的革命歌曲,然后头枕着阿爷的手臂慢慢进入梦乡。

在火塘边,人与人的感情最为亲近;在火塘边,人间烟火味最是浓烈;在火塘边,火星子会不经意间将人的思绪拉到神奇的世界。

如今,物换星移,火塘成了深入骨髓的一个情怀。(罗晓清  || 责任编辑 茹婷婷)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