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十一期云南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普洱主题展,分布在各展区的59幅绝版木刻成为本期展览的重头戏。绝版木刻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异彩纷呈的版面创意,吸引了广大参观者驻足。观展过程中,大家为精湛的绝版木刻艺术而赞叹,为绝版木刻艰辛的发展历程而感动,为艺术家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而感慨。绝版木刻艺术印证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激发了参观者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
绝版木刻于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普洱,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绝版木刻是在传统的套色木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凸版刻印技法,由于采用雕版印刷技术,每刻印一个色域都要减版才能进行下一层次的刻印,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画作完成,由于雕版的板材创作完成作品后不能再复制使用,所以普洱首创该技法的艺术家便为其赋名为“绝版木刻”。
绝版木刻创作是在一块母版上完成的,集绘、制、印为一体,在创作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毁版方式逐刻逐印。画家首先要将创作的画稿绘制在一块纤维板上,然后根据作品的线条和色彩考虑确定每个步骤要刻制的内容和层次,再进行每一个层次的雕版和印刷。每雕刻印刷好一个层次,必须将上一道油印留在母版上的油彩痕迹清理干净,再进行下一道色彩的刻印。每一道制作工序,画家都要在平整的木板上雕刻出浮雕,再将这些凸起部分涂上彩色油墨,通过对应的压力把凸起的图案印制到纸面上。当第一遍色彩完成后,要将这一色域的浮雕图案用刻刀铲平,再浮雕出第二次需要印刷的图案。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完成所有层次的创作。绝版木刻的“一版性”、相对随意性、丰富性、偶然性和复数限定性与传统套色木刻大为不同,它使充满技术性的制作过程加入了更多的绘画性因素,使机械的复制工作变成了富于挑战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绝版木刻的套色过程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由浅到深,深浅结合等程序完全由画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由浅到深色彩的亮而鲜明,由深到浅色彩沉着而厚重,混合运用得到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同时又不失刀法印痕的美感。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绝版木刻的创作过程,我们来到了普洱市知名画家贺昆老师的绝版木刻创作基地——古道博刻,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古道博刻艺术创作基地坐落在茶马古道遗址之上,背靠绿意盎然的有机茶园,面朝景色优美的洗马湖湿地公园,是一座隐藏于山水之间的艺术庄园,建筑外观像一个充满幻想的城堡,内部构造设计独具特色,随着建筑空间向上延伸,画廊入口“艺术无疆”四个字意味深长。展室墙面上错落有致地展陈着贺昆美术作品,画室内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和明亮的暖光,头发泛白的贺昆目光炯炯手持雕刀,专注于绝版木刻的创作中。
贺昆认为,普洱是茶马古道的始发地,也是绝版木刻艺术的摇篮,普洱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流,丰富多彩的绿色资源,流光溢彩的红土流云,成为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正是一批批生于普洱,根植普洱的艺术家不惧艰难,不懈奋斗,才开创出绝版木刻今天的绚烂风采。将艺术创作基地取名为古道博刻,就是希望能在普洱这条具有茶马精神的古道上,将博大精深的绝版木刻艺术发扬和传承下去。绝版木刻在根植于本土和传统的同时,要积极融进世界当代艺术元素,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流派与风格,希望绝版木刻根植普洱,走向世界。
1980年,郑旭、魏启聪、贺昆、张晓春、马力等一批青年人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凝聚在普洱勤奋创作,彼此激励,绝版木刻就在这个时期诞生并发展起来。1982年,郑旭创作的绝版木刻第一次在大众视野崭露头角,《牧归》在云南省美术展获优秀奖。1984年,《拉祜风情》组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在全国性、专业化的展览上获金奖,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魏启聪的《村寨》、贺昆的《秋歌.发白的土地》分别获得金奖、银奖,绝版木刻的专业地位被广泛认可,促进了普洱绝版木刻发展。90年代初,绝版木刻历经了低谷期,面对事业的迷茫,生活的居无定所,贺昆并没有退缩,他不改初衷,坚定信心,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并将绝版木刻推向了欧洲。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第16届全国版画展,贺昆的《原野》获金奖。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全力支持下,普洱的绝版木刻成果已经进入了中国艺术界的视线,绽放出绚烂的艺术光芒。经过多年的努力,普洱绝版木刻艺术特征成熟,艺术水准整体提升,彰显了普洱的特色亮点,成为普洱文化的代表,城市的品牌。
《原野》作者 贺昆
《希望的田野》作者 贺昆
《出行》 作者 贺昆
《景迈之春》 作者 贺昆
《桃花盛开》 作者 贺昆
《水车》作者 张晓春
《艳阳》作者 张晓春
《暖阳》作者 张晓春
《庐山春晓》作者 徐浩
《晌午》作者 徐浩
《孔雀屏》 作者 冷光冕
《幻影.古道月溪》 作者 冷光冕
《秋色》作者 施晓明
《丛林密语》作者 施晓明
《云之南.红情绿意》 作者 陈龙
《云之南.麦香》 作者 陈龙
《南岭春雨》 作者 岳松
《立春的阳光》 作者 岳松
《晚秋清风》作者 高朝敏
《乐土古道行》作者 高朝敏
《幸福人民之快乐之声》作者 陈立
《拉祜老妪》作者 范文国
《密语时光》作者 范文国
《拉祜妈.桃花朵朵》作者 罗燕
《阿抔古西.葫芦儿》作者 罗燕
《茶马古村落》作者 周振东
绝版木刻的制作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高度专注和倾心投入,还需具备超强的把控力和创造力,要通过裁板、磨版、画稿、刀刻、调色、上色、印刷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把控,认真刻印,逐一重复,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十多天、多则几个月。每一道油印过程都在画纸上增加一道色彩,同时与上一道油印的色彩混合后产生新的颜色,通过若干道细致、繁琐的刻制和油印,作者把控丰富的色彩及组合、细致的雕刻技法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斑斓的色彩,除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艺术家们在母版上一刀一刀细致的雕刻、油墨的使用、清洗的技巧、木版防油墨渗漏的控制等工艺让人惊叹不已……在最后一次印刷完成时,一幅精美的绝版木刻作品便诞生了。站在一幅幅精美的绝版木刻画前,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映入眼帘,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回首40多年的绝版木刻创作之路,贺昆感慨道:“绝版木刻创作过程就像人的一生,必须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因为每一个步骤都不可再重来!我习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绝版木刻,因为只有让自己静下来,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思考,一丝不苟,锲而不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绝版木刻作品。纪检监察工作也和绝版木刻创作一样,要以谨慎的工作态度,专心致志钻研业务,不忘初心使命,不受外界干扰,发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刷新工作标准,提升工作质量,取得新的突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刘娅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