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贤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希望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长期以来,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普洱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
作为一名生长、生活和工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洱人,总书记的回信使我深受鼓舞。回想近六十年的时间里,自己见证了普洱各族人民荣辱与共、守望相助、携手奋进、亲如一家,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普洱故事的风雨历程。
我生长在宁洱、景谷、镇沅、墨江四县交界处一个偏僻小山村,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寨子50多户人家由汉族、哈尼族、彝族组成。在我的记忆里,寨子里的人都是平等的,老人们一起喝酒聊天,大人们一起劳动干活,小孩子们一起上学读书,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寨子周围有几个哈尼族寨子,传统习惯虽然跟汉族有些差异,但大家的习惯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我们寨子有人嫁到少数民族村寨,周围少数民族同胞也有嫁到我们寨子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个民族相互通婚,大多数人家都变成“藤子扯着树叶亲”的三亲六戚。
在日常生活中,农忙季节大家相互帮忙,红白喜事大家聚在一起,一起高兴,一起悲伤。只要把家庭的空间稍微扩大一点,一个寨子,一个地方的人就成了一家人。
在县城工作的十几年里,我多次瞻仰过矗立在原普洱县委、县政府大院两棵大榕树中间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站立在誓词碑前默诵民族团结誓词,写过散文《常青树作证》发表在《云南日报》,参加过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和县庆活动,感受了各族人民同在蓝天下,同唱一首歌的豪迈激情。
普洱民族团结园建成后,民族团结誓词碑从老县委政府大院搬迁到民族团结园内,建起了碑亭,有了广场和展览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拓展,浓缩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故事的精华。我曾经多次前往参观,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和熏陶,写了散文《民族团结园春秋》,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敬畏之心。
我原来的工作单位卫国林业局,由来自全国13个省市区的人员组成,民族成分众多,大家作为同事同窗、作为上下级、作为隔壁邻居、作为亲戚朋友、作为男女对象、作为夫妻子女,民族成分只是履历表上的区分,现实生活中已无法通过族别来分出亲疏。
在市里工作的20多年里,到过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普洱市的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5个主体民族,14个世居民族和占总人口61.2%的众多民族的鱼水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我曾作为普洱市第一批强边固防突击队员,在中缅边境的南卡江边驻守一个多月,与那里的佤族同胞一起劳动,一起巡逻,一起吃住,建立了深厚友谊。
在奔流不息的南卡江畔,我看到的是一衣带水的同胞情谊,感受到的是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和谐景象。
我们都是收信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边疆各族人民七十多年来团结一心跟党走,齐心奋进谱新篇的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普洱各族干部群众,我们更加坚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