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共20370元,支出共14500元,第1笔支出是垃圾清运费2500元;第2笔支出是村组道路养护费5000元……”近日,宁洱县普义乡干塘村一月一次的“唱账”会在村会议室如期举行。
“村组道路养护这笔支出的费用,是用到了哪个村民小组?为什么我们小组的路没有进行养护?”当村务监督委员会周主任刚“唱”完收支情况,就有村民对资金支出情况中的一项产生了疑问。
“这笔费用主要是用于养护今年雨季受损较为严重的七里河、马头田两个村民小组的村组道路,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到现场看看……”面对群众的质疑,周主任耐心作出解释。
除了“唱账”,当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还就本月全村有什么重大的事项,村里的重点工作推进怎么样等进行“说事”。
一月一“说唱”,是该县纪委监委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举措之一,也是该县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具体成效。
此前,该县纪委监委在专题走访调研基础上,发现基层存在集体资产资源监督管理不到位、集体“三资”权属不明、家底不清、“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等问题。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着预防在前,加强对村级组织规范运行管理监督的初衷,该县纪委监委围绕“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事务公开、财务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民富民政策落实、村(组)干部作风建设”等6个方面内容,通过“纪检监察室+乡(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民主理财小组”4级垂直监督协同作战,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堵塞漏洞。
自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县共发现问题线索36条,立案查处27人,梳理并公示公开信息928条。
“信息公示公开后,我们发现有时候群众未必‘买账’。”普义乡纪委书记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村里公开栏上公示的内容有1/3的人不去看,去看的人有1/3看不懂,看懂的人有1/3对疑问找不到及时反馈的渠道。
缺乏群众参与,管好小微权力,提升基层监督质效就是一句空话。对此,普义乡纪委率先探索出村党总支书记“说事”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唱账”制度,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同时,为提高“说事”“唱账”的质效,该乡纪委明确在整个过程中,党员、村民代表及群众如果对公开内容有疑问,可以当场提出,“说”“唱”人必须作出答复和解释。在结束后,参会人员还需对“说”“唱”内容进行满意度民主测评,并作为党总支书记和村监委主任年终个人考核依据。
“村里做了哪些事,用了哪些钱,每月这样聚在一起说一说,谁不能造假,也不敢造假。”“这样的民主决策也让我们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村干部做事公道了,干群也和谐了。”
……
从过去村干部“关门议”,到现在大家“开门谈”,如今,每月“说事”“唱账”的制度在宁洱县各村推广开来,形成了“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定”的村民自治良好氛围,有效规范村基层干部手中的“微权力”,激活了清廉村居一池春水。(张珂 廖翌含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