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监督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景东县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景东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3/07 09:22:00

“大哥,这一片西葫芦大概能有多少收入?销路有没有问题?”

“大姐,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没有发放啦?”

眼下,春回大地,走进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各个蔬菜种植基地,翠绿的蔬菜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农户们正忙碌而有序地采摘、搬运蔬菜。在景东县文井镇田间地头,纪检监察干部正在向农户了解相关困难和惠农补贴落实情况。

近年来,景东县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全面打响“高原特色·绿色云菜”“景东无量鲜生·好山好水好菜”品牌,不断深挖产业发展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和市场优势,健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同时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以“挣钱顾家两不误”的产业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景东县纪委监委以“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护航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监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整合县、乡、村监督力量,积极构建“室组地+职能部门”联动监督方式,结合职能部门、乡镇、村组产业发展中的责任落实、政策落地、资金使用等情况,因时因势调整监督“探头”,及时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着力解决制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帮企业清除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督促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组织农技专家到全县各农业种植项目基地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切实保障春耕物资供应和粮食生产安全。

“来到这里打工,距离我们家还是很远,加上又没有车,来回还是不方便……”

产业发展了,虽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很多长期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但是对于离家距离相对较远的村民,吃住问题还是成了他们的“心病”。

为推动解决问题,景东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探头”作用,将职能部门用工就业服务、惠企惠民政策落实和稳岗补贴发放等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监督靶心,深入一线开展监督检查,了解真实情况并认真听取意见建议。督促县人社局履职尽责,搭建企业与劳动力高效对接平台,打造零工市场,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求职登记、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满足多元化就业需求。

监督督促下,2024年8月,采用BOT模式进行运作的“幸福里”社区成功挂牌运营,依托景东县蓝莓、烤烟、茶叶、蚕桑、甘蔗、蔬菜产业用工需求,现已建成了者吉、都拉、大营等7个住宿区,住宿可容纳5000余人。打造“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充分就业。

“我们在这里务工,每天都有可口的饭菜吃,而且价格很实惠,社区还免费给我们提供住房,还可以在这里参加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现在社区就是我们温馨的家园。”景东县文井镇“幸福里”社区居民马大姐如是说。

马大姐是文井镇竹篷村中午铺村民小组的村民,五年前,她和丈夫李正强来到“幸福里”社区附近务工,社区没成立之前,他们到邻近村庄务工,因为路途较远,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幸福里”社区挂牌运营后,夫妻俩入住社区开启新的生活。马大姐感慨道:“现在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我们夫妻俩一年的务工收入有18万元左右,在‘幸福里’就业,日子有奔头,心里有盼头。”

据悉,目前和马大姐夫妻俩一样,长年在“幸福里”社区就地就近就业的人员达2000余人,用工高峰期达1.2万人,居民月平均工资稳定在4260元,“幸福里”社区共带动居民家庭增收8500万余元。“幸福里”社区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和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还切实带动了务工群众的增收,进一步增强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商有锋 || 责任编辑 茹婷婷)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