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工会会员费4768元存入了工会专户,“沉睡”的工会巡“活”了;遗漏的1432元资金追回,推动村集体资金 “颗粒归仓”;村民小组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清理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解决,是景谷县用好巡察利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缩影,也是将问题清单变成成果清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景谷县委将巡察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巡察监督质效。
找准病因来“体检”
巡前组织专题培训,推动巡察组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全省巡视工作会议精神、新修订的巡视工作条例,深化对政治巡视的理解,坚持以巡视工作新部署新要求为准绳,周密制定巡察工作方案,确保把准政治监督标尺。
注重巡前沟通对接,巡察办在每轮巡察前,向纪检、组织、审计、信访、统计等相关部门发函,协调收集相关情况,了解群众诉求,分析热点舆情,将有关情况提供给巡察组。巡察组组长与县纪委监委有关科室负责人就被巡察单位情况,采取面对面方式沟通“活情况”,重点了解被巡察单位的政治生态、重点人、重点事等情况。
对症下药找“问题”
巡中,巡察组深入被巡察单位进行全面的“政治体检”,带着问题来查找“病因”,综合运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阅台账等方式,分层次定任务,重点检查班子成员在“四个聚焦”方面的突出问题,深挖问题和线索根源。谈话时,注重结合被巡察单位和谈话人的特点,量身定制谈话提纲,灵活运用谈话技巧,通过查阅相关台账资料进行反复验证,对重点问题和线索进行抽丝剥茧。
针对信访、谈话和查阅材料等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线索,经过分析研判后,巡察组下到村组一线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带着问题直奔现场,确保摸清第一手资料。针对群众诉求强烈、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与当事人和知情人进行多方印证,深入查找被巡察党组织政治偏差和问题根源。
建立组务会商、组办会商、线索会商机制,会同“不驻组”副组长,对巡察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共同商讨、研判,进一步深挖问题根源、有效固定问题证据。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赴巡察组驻地现场“把脉问诊”,根据需要协调职能部门开展专业指导,推动巡察组提升从政治角度看问题能力。听取中期汇报,对初步发现的问题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政治定位。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得出被巡察单位的“病情”,出具一份“政治体检报告”。“轻症”反馈给被巡察单位整改,“重症”报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移交县纪委监委处理。
“已病”“未病”同治抓“整改”
巡后加强反馈、监督、成果运用“三关”,确保巡察成果“颗粒归仓”。
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分管领导参与反馈机制,一体推动“已病”早治、“未病”早防,解决“每巡每有、常巡常有”的共性问题。集中反馈后,县级分管领导带头研究分管领域整改工作,整改责任越压越实。
增强监督合力。县纪委监委有关纪检监察室建立整改监督台账,快查快办问题线索,落实“三方联审”机制,审核整改方案和整改进展报告,开展专题会商、调研督导、现场督查,提醒谈话,组织部门及时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巡察办将系统性、普遍性、典型性问题,以巡察建议移交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推动加强政策研究、推动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制度、促进系统治理。
强化监督检查。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坚持“看态度、看措施、看落实、看效果、看举一反三”五看,2024年,对被巡察单位开展监督检查67次,推动被巡察单位制定整改措施1697条,新建和完善各项制度236个,挽回经济损失348.95万元。
“截至目前,十四届县委巡察县级部门覆盖率达到83.33%,村(社区)覆盖率达79.87%,在今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好的思路想法转化为具体做法,将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机制,在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上下功夫,用制度管长远,形成常态长效,打好本届县委巡察‘收官战’,交出一份令县委满意的答卷。”县委巡察办负责人介绍道。(李姗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