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主任问道,这是我们和调查对象的最后一次谈话。走出谈话室,我的思绪回到了四个月前,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办理案件。
第一次进入办案工作室进行谈话,作为一名“新人”,面对调查对象那憔悴的面容与消沉的神态,我内心复杂难言,甚至略感压抑,看着身旁审讯经验丰富的主任,这才让我增添了几分坚定与沉稳,全神贯注地记录谈话内容。
在案件审查调查初期,我就吃了本领不足的亏。面对纷繁复杂的银行流水单,我无从入手;面对繁多的程序文书,我束手无策;面对案例剖析的撰写,我茫然无措。主任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困境,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小李,办理留置案件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要点,就是‘细’‘度’‘严’这三个字……”主任的这番话使我重新燃起了信心。
随着案件调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办案组前往村组开展外调取证。这时,我遇到了新的挑战,访谈对象只会说拉祜语,而我却一句也听不懂。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精通拉祜语的前辈“挺身而出”,担任起了翻译的角色,协助我顺利完成了谈话任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的本领能够成为审查调查工作的“助推器”。
由于调查任务繁重,办案组未能立即着手材料的系统分类与归档工作。面对堆积如山的询问笔录,我承担起“材料管理员”的角色,逐一拾起询问笔录,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摆放,并附上醒目的标识以便查找。整理过程中,特别注意笔录中可能存在的信息遗漏或不一致之处,逐一记录发现的问题,后续提醒办案组成员进行核实与补充,确保案件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案件卷宗的整理过程中,一份案件卷宗从封皮填写到案卷文件排序,均需秉持细致入微与严格规范的原则。我在新奇中夹杂着懵懂,跟着办案组的前辈上手干活。办案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在撰写审查报告,有的在梳理谈话提纲,有的在对接司法鉴定,有的在整理卷宗资料,大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相互间偶尔会咨询个问题、提醒个事情,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在一直持续,大家都在用实际行动展现对纪检监察事业的热爱与专注。
“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时常在我耳畔萦绕。回望这四个月,我经历了办理案件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制作谈话笔录,第一次撰写案例剖析,第一次参与调查取证……我也见证了身边的纪检监察干部们,通过不断地讲政策、摆事实、正面引导、安抚情绪,让各种审查调查的专有名词从单纯的文字概念变成了生动的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