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洱县纪委监委第二协作区纪检监察干部来到梅子镇开展回访时了解到,该镇建设村、宽裕村、民胜村此前闲置的农特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门面,通过委托公司运营管理,目前已收益租金20700元。
此前,该县纪委监委在对收益性扶贫资产开展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村扶贫项目存在资产日常管护不到位、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资产闲置等问题。扶贫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直接影响到农业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等基础工作是否稳固。随即,该县纪委监委将问题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向农业农村局反馈,把开展收益性扶贫资产专项监督列入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
“清”字切入,厘清“干什么”
扶贫项目资产资金投入渠道多样、数量庞大、类型复杂,专项监督如何有的放矢?
宁洱县纪委监委盯住党委主体责任、牵头部门监管责任,加强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协同联动,由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专项开展经营性帮扶资产清查的通知》。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县委组织部、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审计局、财政局、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各乡镇等部门力量,在横向覆盖、纵向贯通中协作配合,有力有效推进工作落实。
“一般而言,扶贫资产是由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行业帮扶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投入扶贫领域后形成。”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介绍。
聚焦全县2013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等11个重点内容,结合历年来项目资产录入情况,形成核查工作清单,逐一清查核实。
纪检监察干部在磨黑镇检查村级财务台账
“管”字着手,弄清“怎么干”
扶贫项目资产分散在各村、各组,为了确保清查工作高质高效开展,宁洱县研究制定以点带面、纵深突破、量质并升的核查路径,在体量较小的梅子镇先行开展核查试点。在乡镇自查的基础上,专班抽调组织、财政、审计、农科等部门人员14人,分成内业核查和外业核查2个核查工作组,以查阅项目台账资料,直接到村、到项目现场实地核查的方式,加大清查力度。
“专班以资金走向为主线,详细梳理每笔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主体、实施内容、资产坐标、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等情况。”宁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排查,发现梅子镇民乐村集体经济政府公租房门面、梅子镇农特产品营销实体店、梅子镇民胜村绣花生产线等3个资产闲置、10个资产经营异常等问题。
在试点的基础上,专班根据行业部门提供的经营性帮扶资产清单,通过“五看”工作法,看项目资产清理是否全面、看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执行是否到位、看项目资产是否按规定移交并入账、看项目资产是否已确权并纳入有关管理体系、看项目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或低效、是否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对全县9个乡镇8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覆盖核查,全面了解资产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共排查资产558个,其中,确定闲置资产17个。
纪检监察干部在德化镇查阅相关台账资料
“治”字发力,推动“用得好”
搞清楚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管得好、用得好”就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核查情况,综合分析经营性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运营现状、市场前景、困难问题等,围绕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四个一批”思路,县纪委监委督促专班做细资产盘活这篇文章,切实提高扶贫资产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日常监督、巡察等方式,联动监督,深入查找原因,确保各种问题不再拖延,认真整改到位。
在监督推动下,专班对生产经营正常、生产要素齐备且按绩效目标稳定产生效益的278个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持续通过加强业务指导、技术技能培训等,以巩固一批促进其稳定发挥效用。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经营持续运转,但效益发挥不充分的64个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持续引导经营主体补齐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技术培训、指导等,以提升一批促进全链条融合发展。对具有经营价值,因经营主体退出和建成后闲置的3个帮扶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调整用途等,以盘活一批激活闲置资源和存量资产。对入股经营主体,因经营失败和退出的9个帮扶产业资产,通过法律途径收回本金,积极谋划替代项目,调整经营等,以调整一批稳妥处置存量资产。
“目前,我们闲置多年的香橼加工厂厂房打算租给茶厂使用,厂房内烘干机则以6000元每年的价格租给云南森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五年。”
“德化镇荒田村茶叶初制所项目此前因经营主体退出而闲置,目前镇党委、政府引进工业辣椒加工企业入驻,以‘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方式,帮我们再次盘活资产。”
如今的宁洱,随着一个个闲置资产被盘活、被提升,群众的心情舒畅了,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
宁洱县纪委监委将不断总结收益性扶贫资产专项监督工作经验做法,持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进一步摸排资产闲置、低效等问题背后监管不力、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线索,对发现的重点问题线索通过深挖细查,严查严办,以精准监督护航全县经营性帮扶项目正常运行,让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为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责任编辑 王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