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保障廉洁添彩 助普洱新春旅游爆“出圈”

来源:普洱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2/19 10:33:00

逛一圈文化场馆、看一场惠民演出、品一杯千年景迈,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丰富的民族文化,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春节假期,普洱市共接待游客325.1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4.37亿元,创历年春节假日新高。

文旅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和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景区建设提档升级,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普洱市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职责定位,持续擦亮监督“探头”和发挥“前哨”作用,以“监督+服务”双轮驱动,紧盯文旅政策落实、项目推进、市场秩序、服务保障、旅游安全、消费环境等重点环节,打好监督“组合拳”,督促推动普洱文旅产业发展提速、服务优化、旅游品质升级,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聚焦政策落实与责任压实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紧扣旅游城市建设目标,深化旅游领域改革,制定实施《普洱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普洱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构建文旅新格局,培育文旅新业态,释放产业新活力。

“聚焦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工作安排,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监督重点,制定任务清单,整合监督力量,以问题为导向‘上门’开展一线监督。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发放工作提示函等方式直接反馈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督促找原因、查责任、抓落实。”驻市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助推普洱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该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派驻机构“探头”作用,以贴身监督优势,跟进监督、靠前监督,压紧压实旅游产业发展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监督检查3次,实地明察暗访3次,走访了5个单位、场所。

在纪检监察组的严格监督下,相关部门积极响应,针对工作提示函中的问题迅速组建专项整改小组,深入剖析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的根源,从设计理念、文化挖掘深度等方面入手,制定整改方案,力争打造出一批具有普洱特色的旅游产品。

为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规划、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积极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文旅产业储备人才。同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 “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不走过场。

规范市场秩序与服务提升

“春节假期来临,景区人流量激增,请问有没有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停车分流预案准备好了吗?”连日来,市、县(区)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组成监督检查组,前往部分景区开展实地督查。

“针对旅游高峰期可能出现的停车难、管理乱、餐馆住宿收费虚高等问题,我们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着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思茅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该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市范围内重点景区、餐饮企业、酒店民宿、购物场所等关键点位开展“前置式”“体验式”监督,着力发现和纠治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不力、服务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涉旅政策执行打折扣、漠视游客正当利益等情况,并深挖细查其背后的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措施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公平的消费环境。

同时,督促文旅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游客和媒体对文旅市场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通过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方便游客维护自身权益,及时发现和处理市场中的问题。

深化项目监督与资金监管

近日,伴随着欢快的象脚鼓声,景谷县非遗会客厅正式对外开放,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各类非遗项目相关资料、实物以及传承人的信息,全面展示了景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景谷非遗之美,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进生活,走向百姓。

凭借独特的非遗资源,景谷县文旅产业日益向好,但市场环境仍存在隐忧。在一些热门非遗展示区域,部分商家存在兜售假冒傣锦产品的现象,以次充好,损害游客权益,也抹黑了景谷非遗的名声。一些旅游宣传过度夸大非遗体验的丰富度,游客实际参与时却发现体验大打折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

纪检监察机关深化文旅项目监督与资金监管,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聚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守得住”“传下去”“活起来”三篇文章,景谷县纪委监委紧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收集整理、项目申报等重点工作,深挖“难、慢、迟”等“中梗阻”,严格审查项目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确保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基于真实的文化需求与旅游发展规划。严格审核文旅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确保资金分配合理,对文旅项目资金来源、流向进行全流程把控,避免资金浪费与滥用,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防止资金投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文旅发展效果。

在监督推动下,该县文旅局、县民宗局等主体责任部门已完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收集整理128项,摄影资料1.2万幅,录音资料560余分钟。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共有3项,市级非遗项目共有29项,6个非遗扶贫工坊,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在保护和传承中,景谷非遗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推动廉洁文化与文旅融合

“只需轻轻一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清廉之美一览无余,非常方便。”日前,由云南省纪委监委推出的“清廉云南地图”微信小程序上线,游客通过手机搜索即可快速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清风之旅”。

推动廉洁文化与文旅融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革新,能让廉洁理念借文旅东风,吹入大众心田。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将廉洁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 “清廉之旅”文旅线路,串联起民族团结誓词园、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拉勐纪念碑、廉政书屋等17个清廉地标和21个清廉单元,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沉浸式赏 “廉景”、看 “廉剧”、悟“廉意”、生“廉情”。

“两袖清风朝天去——打一环保名词”“拒绝受贿不受封——打一字”,日前,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上的“元宵灯谜‘廉’猜” 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活动现场悬挂的廉洁灯谜内容紧扣反腐倡廉热点知识,涵盖党纪法规、廉政术语等方面,既具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让大家在享受猜灯谜乐趣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香遇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是普洱市精心打造的集文艺汇演、艺术展览、露天电影、文化讲座、特色集市、文创雅集、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周末文化盛宴,已逐步成为集中展示普洱文化魅力的窗口。截至目前,成功举办52期,受众20余万人次,持续强化廉洁文化供给,推动廉洁文化成风化人,浸润人心。

此外,普洱市鼓励文艺创作者以廉洁为主题,创作富有地域特色的戏剧、舞蹈、歌曲等文艺作品,推出了《搓达爹》《吃亏歌》《一山青绿 毓德养正》等廉洁文化作品,在文旅活动中精彩呈现,让廉洁文化在文艺的滋养下焕发生机,让廉洁的清风在普洱的大街小巷徐徐吹拂,让廉洁理念深深扎根于市民和游客心中,不断推动着城市文明与社会风气的持续向好。(郭春祥 || 责任编辑 马颖)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