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春茶香 一线监督忙 普洱市护航茶产业“青”上加“清”

来源:普洱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3/17 10:44:00

眼下正是采收春茶的季节,走进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万亩茶园基地,清晨的茶园被薄雾笼罩,山峦叠翠,绿浪起伏。一垄垄整齐的茶树郁郁葱葱,鲜嫩的茶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泽,茶农们早早地来到茶园,身挎茶篓,穿梭在漫山青绿间,指尖娴熟地采摘着娇嫩的“明前茶”。

茶产业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是“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关乎着上百万茶农的切身利益和乡村振兴大局。长期以来,普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茶产业发展列为清廉云南建设政治监督“护航行动”乡村振兴领域的监督重点,统筹监督力量,紧盯关键环节、关键人群、重点岗位,把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起来,通过直入茶园看、直面茶农问、直奔茶企听等方式,坚决防止和纠正茶产业政策落实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精准监督护航茶产业健康发展。

“头春茶,贵如金。春茶季节性强,清明前后十来天是采摘的黄金时期,耽误不得!”进入春茶生产关键期,思茅区纪委监委成立监督检查组,深入田间地头、茶企车间,走访相关职能部门,聚焦春茶采摘用工需求、惠农资金发放、群众受益情况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级相关部门落实落细茶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对症下药解决涉农疑难杂症。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人社局等责任单位共同会商制定解决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逐项整改销号。

“大爹,今年春茶的价格如何?你们一天大概能采摘多少?”景谷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农科局、茶特中心等部门制定“春日时令”监督单,围绕景谷大白茶的种植、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广泛深入一线走访,收集产业发展相关诉求建议,督促职能部门靶向施策、点对点解决“景谷大白茶”茶产业发展问题。

当前,景谷县大白茶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约为1.25万吨,综合产值48.85亿元,在精准有力的监督护航下,“景谷大白茶”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影响力持续扩大。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农户茶叶生产技术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墨江县纪委监委督促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邀请科技特派员、有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生产厂房,开展有机茶园认证、低产茶园改造、绿色防控、茶叶加工、茶叶机械使用等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着力提高茶叶田间管理及制茶技术水平。目前,已有26家企业的5.49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与转换认证证书,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深入开展“破梗阻 优服务”专项行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积极延伸监督触角,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推动茶叶零售、批发、专卖等线下销售和直播带货、电商等线上销售双向发力,拓展营销渠道,让茶叶从茶园走向茶杯。2024年,全县干毛茶总产量21400吨,实现综合产值5.9亿元。

春上景迈,于天地之间极目,绿意连绵铺展,云海浩瀚无边;在莽莽苍苍中行走,村寨围在茶林里,茶林隐在森林间,群众和游客的欢声笑语肆意蔓延。

“在常态化做好文化遗产保护落实情况、景区项目建设的监督外,我们坚持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基层监督的重点,建立‘统分结合’监督机制,一件一件督,一项一项促。”澜沧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统”就是县纪委监委组建涉茶监督组,建立以“监督清单、督办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台账,既统筹协调、贯通发力,又针对涉茶重点事项、重点领域开展提级监督;“分”就是发挥涉茶职能部门中派驻纪检监察组的“近邻”监督优势和乡(镇)纪委的“前哨”作用,分层级分地域开展过程性监督、穿透式监督,让“清茶”染绿一座山、富裕一方人。

春茶采摘正当时,监督执纪来护航。下一步,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发力,以精准有力监督为春茶生产、茶农增收致富提供坚强保障,确保枝头上的“绿叶子”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票子”。(郭春祥 || 责任编辑 马颖)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