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81家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将77家企业及时移出失信名单,修复企业信用,为融资信贷、生产经营排除障碍。”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普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以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制度机制体系建设为牵引,以项目政策落地见效为导向,以服务对象认可满意为标准,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为保证,纵深推进清廉云南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打好监督“组合拳”,助力创业之城建设,以高质量监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
聚焦市委、市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工作要求,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列出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清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专项监督、问题整改、成果运用“五个一批”,2024年,共发现问题216个,收到企业诉求205个,查处营商环境方面问题57个,批评教育帮助处理6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6人,推动建章立制12个。
“感谢纪委和法院的同志,我们面临的合同纠纷才能那么快得到解决,没有影响后续工程进度。”不久前,普洱市某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时,真诚地说道。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能为企业、群众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确定性行为预期。”该市纪委监委驻市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全市人民法院注重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高效审、执结涉企合同纠纷案件6973件,执行到位涉企案件资金10.75亿元,涉企合同纠纷案件平均结案时间90.12天,排名全省第二,依法保护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竞争秩序。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群众是否满意,关键在各职能部门人员服务企业的执行力、用情度和责任心。
走进位于思茅区的政务服务大厅内,从工商注册到税务申报,工作人员正专注地为市民办理各类事项;柜台前,摆放着详细的业务办理流程说明,从所需材料到办理步骤,均清晰呈现;咨询引导区,志愿者耐心地为前来办事的市民答疑解惑;等候区,舒适的座椅整齐摆放,旁边还设有自助查询机,高效与便捷、贴心与温暖随处可见。
“审批资料、程序复杂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怎么样?”聚焦打破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梗阻,优化培育有利于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土壤条件和环境氛围,思茅区纪委监委坚持监督与服务同向发力,将监督护航营商环境贯穿到企业运行和重大项目审批全过程。围绕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度,对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控制各阶段审批时限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将每个审批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多部门配合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切实做到“一窗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
景东县纪委监委成立助企纾困指挥部,建立纾困主管制、政策专员制,由30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纾困主管,挂钩100家民营企业,联合30名政策专员为1500家企业纾困解难。
景谷县政务服务大厅推行“首席事务代表”制度,53名代表妥善处理涉及本部门业务的相关咨询,督办本部门相关业务股室所承办的审批事项,组织、协调涉及本部门审批事项的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工作,使审批项目在内部审批环节顺畅流转。
“作为医药协作企业,我们将配合做好清廉医院建设,遵守行业廉洁制度,杜绝以‘回扣’‘提成’等违纪违法方式销售医药产品。”
医院的营商环境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日前,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药品耗材物资供应等37家协作企业代表开展了履行合同约定和廉洁交往提醒,紧盯损害医院营商环境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疏堵点、破难点、祛痛点,深化监督管理,积极构建清正廉洁的新型医商关系,推动医院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企业账款拖欠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头痛事”。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清理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机制建立与账款清理,严查涉及拖欠企业账款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当前,受理上级转办交办清欠投诉76件,涉及金额超亿元,已办结64件,办结率84.21%,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为解决涉企行政检查过多过泛问题,该市推出了“无事不进企、不扰企”的“企业安静期”工作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减少执法扰企。据了解,2024年第二季度全市涉企行政检查比一季度减少 775 次,三季度比二季度减少265次,四季度比三季度减少181次,并帮助20户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郭春祥 || 责任编辑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