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全流程电子政府采购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领域征信系统建设,以征信体系建设约束各方行为,助推政府采购当事人诚信守约。”
会议室里,普洱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与市纪委监委驻政府办纪检监察组正在召开廉政风险研判会,中心负责人与纪检监察组组长围绕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通过“业务体检+纪检把脉”双轨并行,逐项分析权力运行轨迹,精准锁定风险高发环节。
面对“三公”经费监管覆盖全市百余家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链条长等现实挑战,前不久,普洱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和驻在单位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共同构建了双向协同机制,明确职能部门主抓“业务流规范”、纪检监察紧盯“权力流监控”的协同路径,将监督防线前移至决策前端。
“中心日常负责的‘三公’管理、政府采购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压力巨大,有了纪检监察组作为‘探照灯’,有助于我们精准研判风险点,实时甄别、动态预警,及时堵塞漏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坦言。
“过去,职能部门埋头抓业务,纪检监察组聚焦抓监督,虽然目标一致,但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督滞后等问题。机制的建立,突破了从‘蒙眼走路’‘隔窗监督’到并肩作战的转变。” 市纪委监委驻政府办纪检监察组组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目前,及时研判会商已经成为常态。中心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制定行业监管标准、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及时报送业务动态、风险预警;纪检监察组聚焦“监督的再监督”,同步介入重大决策会议,实现从“事后查”到“事前防”的转变。双方以责任贯通为基础,适时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建立运行情况、廉政风险防控等情况进行研判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机制运行以来,通过协同监督发现并整改流程不规范等问题10个,督促中心建章立制5项,发现问题线索3件。
一直以来,普洱市构建“信息互通、监督互动、责任共担、治理共推”的协作模式,着力推动“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同题共答、同向发力。通过形成纪检监察监督聚焦“人”和“权”,职能部门监管专注“事”和“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业务管理抓前端、监督执纪抓后端”的闭环,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形成“主责监管”与“政治监督”的分工互补。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政务服务大厅,小微企业主小李手持刚获批的“惠企贷”,笑呵呵地说:“从申请到放款仅用3天,比以往快了一倍!”
截至目前,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推荐清单内获得授信企业340户、获得贷款企业334户。这项数据的背后,也有“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双向协同的力量推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坚持强化监督检查和主动靠前服务双管齐下,以监督护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高效推动。“我们充分发挥‘室组地’协同、‘组组’联动监督机制作用,采用‘跟进式’监督方式,围绕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加强跟进监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双责联动机制的推动下,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做好统筹协同、因地制宜推动责任落实,推动金融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监督效能的提升,往往体现在基层治理的细微处。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财务报账员扎迫刚把上个月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明细上传至平台:“‘线上’报账提交以后就能实时审核,时间缩短了,我们办事效率也提高了。”
针对个别村民小组存在报账手续不齐全、周期长的问题,景信乡纪委与乡农经站、财政所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完善乡村级财务岗位职责、村财务管理等制度。财政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三资”管理、村级财务知识等各类培训,乡镇纪委不定期对重点民生资金、强农惠农资金、村“三资”使用管理、村务公开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经管+纪检”持续完善基层财务管理制度。
“监督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发展的护航。”普洱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双向协同”机制建设,以协同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监督,让清风正气成为普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马颖 || 责任编辑 茹婷婷)